咏荆轲陶渊明汉朝原文译文赏析
咏荆轲原文: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咏荆轲拼音解读:
yàn dān shàn yǎng shì ,zhì zài bào qiáng yíng 。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zhāo jí bǎi fū liáng ,suì mù dé jīng qīng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jun1 zǐ sǐ zhī jǐ ,tí jiàn chū yàn jīng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sù jì míng guǎng mò ,kāng kǎi sòng wǒ háng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xióng fā zhǐ wēi guàn ,měng qì chōng zhǎng yīng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yǐn jiàn yì shuǐ shàng ,sì zuò liè qún yīng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jiàn lí jī bēi zhù ,sòng yì chàng gāo shēng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xiāo xiāo āi fēng shì ,dàn dàn hán bō shēng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shāng yīn gèng liú tì ,yǔ zòu zhuàng shì jīng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xīn zhī qù bú guī ,qiě yǒu hòu shì míng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dēng chē hé shí gù ,fēi gài rù qín tíng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líng lì yuè wàn lǐ ,wēi yǐ guò qiān chéng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tú qióng shì zì zhì ,háo zhǔ zhèng zhēng yíng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xī zāi jiàn shù shū ,qí gōng suí bú chéng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qí rén suī yǐ méi ,qiān zǎi yǒu yú qíng 。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yíng)。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强嬴:秦国。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jīng)卿(qīng)。荆卿:指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jì)鸣广陌,慷(kāng)慨(kǎi)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wēi)迤(yí)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ēng)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suì)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咏荆轲赏析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展开
赏析: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赵其钧) 折叠
热门推荐